關註:臺海網海峽導報
  臺海網(微博)7月19日訊“臺北街頭沒有垃圾桶!”“臺灣垃圾車音樂是‘少女的祈禱’”垃圾分類、垃圾不落地是臺灣頗可自豪的成就,不只大陸民眾常舉臺灣為例,連外國媒體也津津樂道。但臺灣是走了20個年頭才有如今成果。
  據臺灣《旺報》報道,80年代,臺灣面臨“垃圾圍城”危機。1983年,臺北多次因為垃圾沼氣自燃引發大火,垃圾山多次“坍方”,來年只好新闢福德坑垃圾掩埋場,但這不能一勞永逸,因為福德坑壽命只有10年。
  背水一戰,2000年臺北市改為垃圾費“隨袋征收”,配合垃圾分類、垃圾不落地政策以及嚴懲制度。臺北市民都很清楚,家戶垃圾丟路邊垃圾桶要罰6000元臺幣,有大陸網民質疑,這是空包彈吧?
  立刻有人回應:“這是真的!清潔隊員會翻垃圾,從蛛絲馬跡中揪出凶手!”
  2006年起,臺灣全面垃圾強制分類,來年全台垃圾回收率已達38.70%,超越美、英等先進國家和地區。
  除了政令宣傳,臺灣還有許多宗教團體和民間單位推動垃圾分類和回收再利用,例如廢食用油做肥皂、二手衣、二手傢具工廠等等,這也符合臺灣人惜福愛物精神;學校納入環保教育,教導學生回收紙類、瓶罐等;便利商店也加入收廢電池。垃圾分類在臺灣已經成為全民習慣。
  責任編輯:林連金  (原標題:臺灣奮戰“垃圾圍城”20年:強制分類回收率高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o35iotp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